欢迎访问铜陵市妇幼保健院!
OA 办公系统

  • 微信公众号
  •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HospitalCulture

“立秋”后还有一伏 饮食起居注意“收”

发布时间:2019.08.08阅读次数:
    2019年8月8日立秋,立秋也就意味着天气逐渐的变凉,但是从天气预报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持续高温模式,那立秋未出伏,到底是遵循秋季养生还是伏天养生呢?
按照节气来说,虽然立秋了,但不意味着气候整个有了秋天的感觉。今年的三伏天又是“加长版”,共计四十天,所以即使立秋,气温也很难出现明显的凉爽。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仍要多补充水分。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那么立秋节气应该如何保养我们的身体?
由夏入秋,自然界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顺应四时养生要遵循夏长秋收的自然规律。一夏无病三分虚,人体夏天出汗多,所以或多或少有点虚,因此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收”为原则,逐渐的恢复体力。
    饮食“少吃辛辣多润肺”,首先我们从饮食上注意少吃葱、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材,所谓一年之中,秋补食姜。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比如这个季节的时令水果苹果、葡萄、梨,还有莲藕。
食材上首先推荐百合,百合具有解燥润肺的作用,还有止咳的效果。银耳的特点是“百搭”,可以熬粥、做羹汤,再和莲子大枣枸杞,润燥的效果更是强强联手。
    立秋后少吃西瓜,多吃豆 立秋后少吃西瓜多吃豆,西瓜是很好的清热解暑水果,适合夏季吃,立秋后,经过一个暑热的长夏,人体消耗较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而豆类多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正适合秋后食用。
    正确起居除秋乏
    秋乏是人体由于夏季过度消耗,进入秋季后为了适应季节变化而进行的自我修整,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可以通过逐渐适应和调节来消除。为了补充夏天消耗的能量,此时要适时摄取营养,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来顺应气候的变化,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保持规律的作息。最好晚上10点前入睡,早睡早起,中午养成午休习惯,从而让秋乏得以缓解。
    宁心养神防心烦
立秋毕竟是秋天的开始,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因此而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另外气候干燥,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焦躁,此时,精神调养我们注意不要悲秋伤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心烦。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忌大汗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十分适合户外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或者爬山等运动项目都十分适合在秋天进行。入秋后,人体顺应四时变化,阳经阳气都逐渐收敛内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秋季容易出现秋乏等现象,所以秋季运动不宜太激烈,最好慢慢地增加运动量,避免大量消耗氧气,切记大汗淋漓,最好的锻炼效果就是感觉轻松舒服。锻炼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注意防止秋季腹泻:入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即 可发生腹泻。婴幼儿为腹泻的易感人群,所以提醒准备断乳的宝妈不要在秋季给宝宝断奶。 
  
     
上一篇:暑热未退秋凉将至?饮食防燥早晚防凉
下一篇:三伏天,“暑湿”伤人需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