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早晚天气渐凉,风吹在身上有了清爽和阵阵的凉意,伴随着清爽的风,处暑也过了。暑出秋至,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暑热未退早晚秋凉已至 。这种天气下,人体皮肤可能会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嘴唇发干;还有些人在这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季节的交替还容易让人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另外有一部分人容易出现“秋乏”。依据天人合一,处暑后饮食起居需要做一定的调整。
衣着遵循“春捂秋冻”,据天气,“酌情增减”
处暑时节,时值初秋,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天气特点: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这个时候不要急于增加衣服,顺应的是“春捂秋冻”之意,目的是为了让人体体表温度不要过高,这样有助于人体毛孔的闭合,以利于卫表的固涩和阳气的收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早晚气温低就要适度的增加衣物以避免受凉。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饮食重清补,重在调理脾胃
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季,今年又是超长版的三伏天,汗出的比较多,人体水盐代谢波动较大,导致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身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处暑后天气渐冷,食欲逐渐改善,但是饮食应该避免马上肥甘厚味的填充,而应该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适度温补但是要少吃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
另外通过饮食缓解“秋乏”,“秋乏”与夏季出汗较多,人体水盐代谢紊乱,体液偏酸有关,所以秋后饮食不要过度肥甘厚腻,以免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多吃碱性食物还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处暑后在饮食调整上应多吃些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多是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能帮助人体克服疲倦。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等,以补充能量。
起居改为“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入睡困难,早晨时天亮较早也影响了人体的睡眠时长,经过一夏,很多人都出现了睡眠不足的情况。处暑后天气变凉,白天逐渐变短,夜间逐渐延长,人们就该改变夏季晚睡早起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1时前入睡,并且适度的推迟起床时间,使睡眠时间延长,保障睡眠的时长和质量,有条件或必要时还可以睡个小午觉,充足的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的大脑及肢体得到充分休息。睡眠还能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运动方面根据体力逐渐恢复加大运动量
锻炼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来,循序渐进,逐渐增强,调动全身的机能和振奋人体的阳气,运动的方法不要局限,只要在体能合适的情况下,散步、跑步、做操、瑜伽、登山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心肺功能的耐受度,避免过度运动后造成不适反应,产生不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