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众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全球呈不断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降低婴幼儿过敏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妇幼保健及相关医务人员对婴幼儿过敏风险的干预指导能力及健康教育水平。我院于2016年参加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的婴幼儿过敏干预项目的调研,在此对有关婴幼儿过敏干预进行知识更新。
婴幼儿过敏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应答不平衡、肠道屏障不完善、环境因素等。遗传基因无法改变,我们可以避免可预见的过敏风险,并就此提出干预措施。
孕期:婴儿肠道屏障从胎儿期开始发育,免疫系统从胎儿期开始建立。避免接触消毒剂(影响胎儿获取益生菌)和驱蚊杀虫剂(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母体影响胎儿);合理服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保胎药(药物通过胎盘循环进入胎儿体内);避免吸烟环境、大气污染、宠物、 心理压力大等;这些不良因素均增加过敏风险。国际过敏组织(WAO)权威推荐:对于过敏高风险孕妇,孕期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促进胎儿免疫系统成熟,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有助降低婴儿过敏风险。只有特定益生菌才能预防过敏,如优护双菌(Bb12+LGG)。孕期饮食:没有必要过度进行膳食回避,有食物过敏史的,将特定的过敏食物回避即可。
分娩方式:提倡自然分娩。阴道分娩儿肠道菌群组成与母亲阴道菌群接近,剖宫产儿肠道菌群与母亲皮肤菌群接近,剖宫产儿肠道健康菌群定植迟缓,180天后才接近自然分娩儿的水平,增加了婴儿过敏风险。
喂养方式:提倡纯母乳喂养。 母乳是低敏的,来源于母乳的蛋白质为同种蛋白质,婴儿免疫系统不易被致敏;母乳中含有外源性蛋白质片断(肽),其致敏性低,但可温和地刺激婴儿免疫系统,诱导免疫耐受,降低过敏的发生;母乳含有来自母体的正常菌群,定植后完善肠道屏障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母乳含有高浓度的免疫细胞因子;母乳含有分泌型IgA,附着在肠粘膜表面,阻止大分子抗原透过肠粘膜,降低过敏风险。
母乳不足时,应选择经过充分临床验证、效果明确的100%适度水解蛋白配方,才能有效降低婴儿过敏风险。提倡所有新生儿(包括妇产科,新生儿科、普儿科等病房),吃的第一口奶应该为母乳,如有医学指针需喂配方奶时选择经过充分临床验证、效果明确的100%适度水解蛋白配方。普通整蛋白配方中含有大量大分子完整牛奶蛋白,被婴儿机体视为“外来的过敏原”,致敏性高。新生儿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肠道上皮细胞间存在较大缝隙,过早接触膳食中牛奶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增加过敏风险。
婴儿期:适当延迟辅食添加的时间,对于过敏高风险婴儿,不要早于6个月添加辅食,延迟引入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小麦、鸡蛋蛋白、鱼虾类、黄豆及坚果类。避免接触毛绒玩具(易生螨虫,螨虫产生含N气体,影响肺功能)和杀虫剂、驱蚊剂(主要是毒性刺激);合理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剂(影响健康肠道菌群的早期建立);避免使用消毒剂(环境清洁而非无菌)。
过敏历程一经启动,无法治愈,将会影响婴幼儿一生的生活质量,过敏早期预防干预至关重要!!!
婴幼儿时期发生的过敏与遗传倾向性、喂养因素和环境等密切相关,并具有独特的过敏进程和临床特点。尽管过敏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原因目前尚未能完全认识与避免,但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来看,在孕期及婴幼儿期及早避免可预见的过敏高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措施仍然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