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节制的饮食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它始终是“饮食养生”“科学饮食”的主流,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吃饭减三口,活到九十九”的谚语。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也是蕴含着节食的科学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自古至今,“食不过饱”,且以节食取得自身的健康长寿者,代不乏人。
一、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古训延传至今。
1. 《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
2.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3. 《吕氏春秋·尽数》中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
4. 西周青铜鼎上常著以饕餮纹,告诫人们不要贪吃。
5. 宋代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主张:“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认为这样才能“诸病自除”。
6. 明代《修真秘要》说:“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
二、饱食之害
饱食与暴饮暴食往往密切关联,暴饮暴食引起诸多疾病显而易见,但不少中青年以及自觉是“铁胃”的老年人,为了“享受”,仍不认识其危害而我行我素。
其实,暴饮暴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特别是逢年过节,更要避免每逢佳节“胖三斤”。有些人并不暴饮暴食,更无此习惯,但平时吃得过多,养成了大胃王,增加了胃肠的负担,久而久之,引起胃肠炎或胃溃疡病等。
正如娄居中在《食无求饱》中所说:若贪食务饱,淤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诸如食不下而上涌呕吐,或大便频数而泻,莫不由食物过伤、滋味太厚所引起。 明代医家敖英所著《东谷赘言》认为:“多食之人有五患”:一是大便增多,二是小便增多,三是干扰睡眠,四是身体困重,五是食难消化。多食之害远不止此。经常吃得过饱,不仅引起胃肠疾患,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反易感染其他疾病,对于肠胃虚弱者尤其有害。多食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已成共识。
三、食不在多,贵能节制
做到“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这样,人体正气充足,自然就“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当然,节制食量,绝不是忍饥挨饿,贵在饥饱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