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儿童眼睛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6岁前的视觉发育情况决定了儿童一生的视觉质量。儿童眼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一、宝宝出生后,眼睛和视觉功能是如何发育的?
儿童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逐步发育成熟的。
新生儿出生时的视力只有光感,一般,1岁儿童视力可达0.2,2岁视力可达0.4以上,3岁视力可达0.5以上,4岁视力可达0.6以上,5岁及以上视力可达0.8以上。另外,儿童的立体视大约5-6岁基本发育成熟。
新生儿眼轴较短,此时眼球为生理性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轴逐渐变长,生理性远视逐渐减少趋向正视。正视后,如果眼轴继续增长,就发展为近视了。
二、家长如何识别儿童常见眼病和视力异常?
家长要注意识别儿童眼部疾病的危险信号,及时就医。
1.眼红、持续流泪、分泌物多。
2.瞳孔区发白应高度警示,要尽早去眼科检查。
3.不能追视、视物距离过近、眯眼、频繁揉眼、畏光或双眼大小明显不一致。
4.眼位偏斜、总是歪头视物,眼球震颤。
三、儿童为什么要定期做眼睛检查?
6岁以内儿童的许多眼病,家长难以发现。原因:
1.眼外观上无异常的表现;
2.儿童不会表达或单眼视力异常,另一眼正常,不易觉察;
3.有些眼病从小就有,宝宝没有看清晰的体验,也不会有看不清的表现。
只有通过定期的眼科检查才能及早发现。每个年龄段都有眼保健重点,从宝宝出生就应该开始做定期的筛查。

四、0-6岁儿童的常见眼病有哪些?
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早产儿中,R0P的发病率约10%~20%,出生体重越低、孕周越小其发病率越高。若ROP发现较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可致盲。对于出生体重<2000g的低体重儿和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出生时的孕周+出生后的周数)做首次眼底筛查。
2.先天性白内障
发病率约为4%o,在婴儿中的发病率约0.2%o~0.5%o,约占新生儿致盲性眼病的30%。有的白内障表现为瞳孔区发白;有的混浊位置靠后,眼外观无异常,要用专业眼科设备检查。严重的单眼白内障最好在宝宝2-3月龄前治疗,若治疗不及时视力很难恢复。
3.先天性上脸下垂
患病率约1.8%o。表现为“大小眼”或双眼上脸抬起困难。中重度上脸下垂一般需要手术治疗,一般3岁之后手术为宜。严重的上睑下垂,如果遮盖瞳孔,容易导致弱视,应尽早就医。
4.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远视是指远处的光线经眼球聚焦形成的影像位于视网膜后;近视则是远处的光线聚焦形成的影像位于视网膜前;散光是指光线不能聚焦在同一个焦点上;屈光参差是指双眼的屈光度数相差太大。高度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很容易形成弱视,需要及时矫治。儿童屈光不正通过视力检查和屈光筛查发现,但确诊需要进行散瞳验光。常用的矫正方法是配戴眼镜,配镜前需要医学验光和眼部健康状况检查后才能确定眼镜度数。
5.弱视
患病率约1%-5%。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发育障碍,导致戴眼镜的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常见原因有斜视、高度远视、近视和散光、双眼屈光度数相差太大或先天性白内障、上脸下垂等。大部分弱视可以治愈,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6岁之后较难治疗。大部分弱视通过定期的视力检查、屈光筛查和眼位检查可以发现。
6.斜视
患病率约3%。指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视轴偏离目标。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立体视不同程度的丧失,影响成人后职业的选择。斜视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斜视。内斜视对儿童的视觉功能影响大,要及早治疗。斜视的治疗方法有配戴眼镜和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斜视类型而定,早期治疗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