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捂哪里?
春天,人们对温暖无限向往,但“乍暖还寒时”气温忽高忽低,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就像昨天(3月21日)铜陵气温高达20多度,开启了夏天模式,气温又陡然高空跳水,又得冬衣加身。天气忽冷忽热,而且昼夜温差大,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民谚曰“春捂秋冻,老来无病”,适当的“捂”可以抵御冷风通过毛孔侵入人体。
那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1
一捂腹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二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三捂脚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如今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当然春捂,须根据气温高低灵活变通,而不是千篇一律。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时,要适当“捂”。
中午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时可适当减衣;出现“倒春寒”时,要恪守“春捂”之道;“暖春”到来,即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摄氏以上时,就不能“捂”了。如果两种极端天气交错出现,穿衣、脱衣就该勤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