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季到,秋天是位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冷热转换的一个关键季节,在天气由热转凉的过程中,大自然和人体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一 首先了解秋天的特点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1 自然界 秋季,首先是气温的变化,由夏天的炎热逐渐转变为秋天的凉爽,再慢慢变冷;其次是湿度的变化,由夏季的多雨潮湿逐渐的转为干燥。
2 秋燥最容易伤及人体的阴气,那人体容易出现哪些症状呢?
由于天人相应,所以人体的变化也要被动的适应大自然的变化。由于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那么人体的毛孔由夏天热时打开逐渐关闭;由于外界环境的湿度降低,周围变得干燥,老百姓叫秋燥。秋燥最容易伤肺,临床上主要表现的症状就有口干,鼻干,咽干,咽痛,咳嗽,这种咳嗽是没有或稍有痰的干咳,另外肺脏本身和皮肤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秋天的时候皮肤比较干燥,容易出现毛发脱落的现象,老年人还容易出现便秘的症状。
二秋季如何养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做到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春防困、夏避暑、秋除燥、冬御寒。即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 调节饮食,养肺生津(除秋燥),多食酸味,少食辛辣,
饮食而言呢,我们要首先多吃些甘平润燥、养肺生津的食物,比如百合、山药、莲藕、白梨,还有蜂蜜。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和润肺止咳的作用;而山药呢,其特点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不论男女老幼、有病无病、体健体弱,都适合食用。莲藕生食能清热生津;熟食能健脾开胃益血。还是那句谚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多吃些当季蔬菜水果,反季节蔬果毕竟不是天时地利之物。那么在肉类上而言,我们要尽量的吃一些鸭肉、鱼虾之类水产品,这些肉类呢就是秋天进补的最好的食物,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养阴润燥的作用。饮食的味道来说呢,一般都是多吃偏酸的食物。因为酸呢,中医认为能够生津润燥,比如杨梅,我们吃到嘴里呢就满口津液了,那么这种津液就能够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我们古代呢还有望梅止渴的故事。同时呢,我们还要多饮水,防止咽干咽燥。
不吃或少吃姜、葱、蒜、胡椒之类辛辣食品,尤其要远离油炸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2 早睡早起,起居有节
要早睡早起。《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早点入睡,秋天9-11点之间入睡,5-6点起床,是最有利于我们精气神(阴气)的恢复的,是养生的最好的方法。高质量的睡眠对保证充沛的精力非常重要,睡眠质量不太好的人尝试上床前用温水浸泡双脚10分钟,擦干净,用手搓脚心至微热,这对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非常有利。居室定时通风换气非常重要,但夜间不要洞开窗户对窗而眠。
3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意思是说呢,秋天的时候,晚一点增加衣服,因为秋季是承夏启冬的季节,自然界既然安排了这样一个过渡的季节,就是要给人们一个适应的过程,夏天的时候,我们人体的毛孔是开放的,到了秋天的时候呢,我们的毛孔就逐渐由张大转为关闭,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就要让我们的机体冻一冻,逐渐适应由秋天到冬天气温逐渐寒冷的节奏,把毛孔关起来。所以不要稍微有点秋风就马上穿上长衫厚衣,应该“春不减衣秋不加帽”,要晚一点增添衣物,逐渐增强自己的耐寒能力,提高皮肤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所以“御寒锻炼自秋始”。
凡事有个度,虽说“春不减衣,秋不添帽”,可是冻也要有个限度,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不能盲目硬套。尤其是到了深秋时节,天气越来越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需穿棉”,到白露节气的时候就不能穿过于单薄的衣衫了。特别是老人,寒冷刺激还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老人不易秋冻,一旦发现天气突变,气温明显下降,就要及时增添衣衫。另外秋季老人洗澡不宜过多,洗澡时不要用碱性肥皂,以免因皮肤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症。
4 坚持锻炼动静两平衡
秋天气候转凉,日照充分且阳光不强,是户外活动的最好时期。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散步是老年人最安全的有氧运动方式,长期坚持可使血压下降、血糖降低,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但老年人运动要根据自身特点量力而行,主张四分动六分静。
5 积极预防易发疾病
秋季的特殊气候特点,极易发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发作、胃病、风湿病、哮喘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应结合自己体质情况重点防范,积极控制原发疾病,警惕秋季易发病的发生。从秋季开始有意识的每日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可以有增加鼻黏膜的抵抗力。
6、情志舒畅愉悦身心
文人墨客笔下的“无情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便是描述秋季大自然由繁华转为衰落的景象,不由人心生悲秋之意,尤其家有耄耋老人的子女,要知道身临草枯叶落的深秋,常会引起老年人心中垂暮之感,特别易诱发消沉情绪。因而,对他们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重视精神方面的保健,帮助老人解郁散结。平时应提醒老人选择参加琴棋书画、养花种草、玩物赏鸟、旅游休闲等文化娱乐活动,以使老人们愉悦身心、颐养天年。除此之外,子女还应尽可能多抽出点时间陪陪父母与老人唠唠家常,聊聊天,陪伴帮助老人度过多事之秋,乐享晚年。